苗族蜡染:值得永久传承的技艺
发布时间:2019-08-15 09:54:12 阅读:2,905

苗族的蜡染拥有悠久的历史,宋代五溪地区“点蜡幔”(蜡染)已很流行。明清时代,黔中一带苗族也用蜡染衣料。蜡染盛行于湘西、贵州、云南、川南的大部分苗族中,而以贵州的丹寨、安顺、六枝、普定、惠水等地技术最高超。大多数地区都将蜡染成品作衣饰,湘西地区则用来做成床单、帐沿、枕巾等。

制作蜡染,是将白布平铺,用小锅加温溶解蜂蜡,再用蜡刀随蜡汁画在布上。一般不打草稿,只凭构思绘画,所绘花鸟虫鱼,惟妙惟肖,栩栩如生。画好之后放人染缸浸染,染好再捞出用清水煮沸,蜡溶化后就显现出白色花纹。

川黔滇的苗族妇女,普遍以蜡染为衣裙装饰。其中大多数同时以蜡染、挑花、刺绣作为装饰;每套衣裙中,三者常常固定装饰于衣裙的某个特定部位,不能擅自挪动位置。蜡染,是以蜂蜡熔汁画在白布上,其中的关键是熔蜡的温度,温度升到60C~70C之间,蜡溶为浓汁,就以小钢刀蘸蜡汁画在布上,蜡温下降到20C时就凝固。蜂蜡温度如果超过70,蜡汁就太稀,一画到布上立即向四周渗透而使得花纹模糊不清。苗族妇女利用这种特性进行蜡绘,完全凭自已的观察以确定温度。

蜡绘根据花纹式样和技术高低可分为三种类型。第一类花纹大多世代相传,不能简化或更改。常见的有半月、粗勾、长直线、不规则的小方格、粗条“十”字、太阳光芒、小圆点、粗条大圆圈等,古朴、浑厚、单纯、粗犷。多染作蓝底白花,主要流行贵州西部、云南和川南的部分苗族中。

第二类蜡绘花纹细致、均匀,密布全幅,花纹大代代相传,少有创新。全幅或大半幅绘成密网状,每个网眼中都绘小圆点。绘工细致,花纹简朴,素雅大方。有的则在衣服前面周围绘大方框,框内画为若干小方格,并套绘“十”字。小方格与“十”字形之间的空隙处布满小圆点,套染为三色,纹路粗犷。或是整幅正面一个大“回”字,大“回”字内斜画一个小 “回”字,空隙处画螺旋纹,螺旋纹上画许多小圆点,全幅均匀密布。主要流行于贵州西部、川南、云南机广西北部的南丹等地苗族之中。

第三类画工精湛,花纹细致。或是全部传统花纹,或是创新与传统花纹并用,或在传统花纹的基础上作了较多的改革和创新。绘画精湛,除继承少量传统花纹外,不断创新花样。所绘的花鸟虫鱼,各部位的比例协调,形态逼真,突破了传统的绘画技艺。贵州的榕江、丹寨、三都、都匀等地流行以蜡染为衣、裙装饰的。榕江县一带的蜡染,都是套染彩色,大多以“回”字形、“L”字形、锯齿形、长线条等为框架。框架的空隙处都绘满花朵,不留空隙。